今天又把新版的金剛重新看了一遍,,感覺沒了當(dāng)時的那種對于劇中情節(jié)的一些義憤填膺,,多了幾分理智,但同時也多了幾分傷感,。當(dāng)年菲芮的那個版本似乎由于技術(shù)原因和社會背景的不同,,金剛的火爆和氛圍的塑造幾乎占據(jù)了所有觀眾的眼睛,加之那個顛覆性的經(jīng)典場景——爬到帝國大廈頂?shù)拇笮尚?,在人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成為了一個標(biāo)志性的概念,其余溫一直到今天依然不減,,而新版本中,這些東西自然被再一次拔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數(shù)字技術(shù)的進步使得細節(jié)的制作上幾乎無可挑剔,,無論是皮膚的紋理,抑或是金剛的面部表情都趨于完美,;而在新版的《金剛》里,,彼得杰克遜似乎并不滿足于此,他不是《終結(jié)者》中的詹姆斯卡梅隆,,他顯得更深沉,,對于人性,他有自己的理解,;而對于今天的觀眾而言,,生活于數(shù)字時代,對于高科技的種種效果其實很大程度上都在意料之中,,新版《金剛》的成功還有另外一層更深的原因,,這個原因和彼得的那種深沉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
《金剛》的故事原型:那只巨大的、殘暴的猴子早在愛倫坡的偵探小說中就隱有涉及,,在他的小說《毛戈街血案》里,,發(fā)生了一連串的恐怖的兇殺案,被害者的死狀奇慘無比,,被推測是一種具有巨大力量的超自然生物所為,,因為人類沒有那么大的力量。經(jīng)過一番辛苦的找尋推理之后,,終于才真相大白:殺人的是一只偷渡船上的牙買加猩猩,,他脾氣暴躁,逃出了籠子之后就開始到處行兇,。這固然只是小說,,現(xiàn)實中的猩猩性格是極其溫順的,除非在發(fā)情期,,公猩猩才會表現(xiàn)出暴躁殘忍的一面,。而在1933年的電影《金剛》中,導(dǎo)演舍棄了猩猩其它的所有特點而只是將其力量被夸張地大化了,,于是屏幕上我們所看到的即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殘暴和強大,,我們懼怕這種力量,但同時也敬畏著這種力量,,這就是為什么很多B級片導(dǎo)演在之后又重新翻拍過很多版本的《金剛》電影(1976年版《金剛》再版,,以及1986年的邪惡版金剛《金剛出逃》),甚至不惜將日本的哥斯拉和金剛一同搬上銀幕(1962年的《金剛大戰(zhàn)哥斯拉》),,同臺競技,,以迎合人們的好奇心理:到底哪一個更加厲害呢?正是這種好奇心的驅(qū)使,,使得《金剛》系列電影在1933年的初版之后一直廣受歡迎,,票房成績經(jīng)久不衰,直至過了相當(dāng)長的一段時間之后,,一些其它題材的大猩猩影片開始進入人們眼簾的時候(《人猿泰山》系列,,蒂姆伯頓的《人猿星球》系列),才慢慢地使得人們對金剛的熱度開始減淡,。而到了2005年,,一直被壓抑著的彼德杰克遜終于實現(xiàn)了他咸魚翻身的理想,也成就了金剛這一遙遠的形象的再一次復(fù)蘇,,著實讓人振奮不已,。
新版的《金剛》在電腦特效的制作上延續(xù)了《侏羅紀(jì)公園》時代的特點,無論是陸上的恐龍,,水中的恐魚,,還是天空中的吸血蝙蝠,,山谷里的爬行類昆蟲以及那令人作嘔的軟體動物沙螽,可以說每一種類型的生物都被以他們所屬的類型所完全合理的方式表現(xiàn)了出來,,就像當(dāng)年斯皮爾伯格在拍攝侏羅紀(jì)公園2的時候,,為了最真實的還原暴龍的進食動作,他借鑒了鱷魚的進食方式:生吞,。原因在于鱷魚是現(xiàn)存的最古老的爬行生物,,和恐龍?zhí)幱谕粫r代,當(dāng)然也最有發(fā)言權(quán),;音效方面也做得十分出色,;而就故事本身而言,新版的《金剛》故事節(jié)奏處理得還算不錯,,除卻抵達骷髏島前的一部分讓人多少有幾分《泰坦尼克號》的遐想之外,,似乎并沒有太多的拖沓,這3個多小時看得一點都不會累,。
《金剛》講述的其實是一個愛情悲?。阂环N不能被認可的愛情終將以悲劇收尾,就像生殖隔離一樣,。杰克布萊克在劇中的一句話使這種論斷得以變得幽默和諷刺:“當(dāng)她(安黛洛)第一眼看到它(金剛)的時候,,就注定了它的死亡?!?,“不是軍隊殺了它,而是美女害死了它,?!苯芸瞬既R克雖然在劇中始終處于一種反派的立場,但是他對于事態(tài)的分析確實精準(zhǔn)得令人瞠目結(jié)舌:他知道最后金剛的悲劇結(jié)果,,他清楚是誰害死了金剛,,而這一切,他從一開始就知道,。從頭到尾他完全了如指掌,就像彼得杰克遜一樣,,他們同是導(dǎo)演,,只不過一個戲里,一個戲外,,他們都導(dǎo)演了一出精彩的戲,。其實劇中好幾個對準(zhǔn)杰克布萊克的特寫鏡頭就可以說明問題:他并不想把事態(tài)一步一步的往更糟的地步推,但是覆水難收,,“第一眼的詛咒”一直持續(xù)到了悲劇的末尾,,他無力左右什么,;再加上他自身的貪欲,他在矛盾中猶如一個觀眾一般的觀看著這一場錯位的“愛情悲劇”,。通常我們對于這個“沒有良心”的導(dǎo)演都會鄙夷和憤懣,,他固然是悲劇的推動力,但絕不是根源,。
然而,,在很多影評人的觀點中,那個巨大的物欲社會才是一切悲劇的導(dǎo)火索,,物欲是人類的一種原罪,。在伊斯蘭教中,一切人間的罪惡都可以被歸結(jié)為偷竊:殺人是偷別人的生命,;欺騙或是背叛則是偷了別人的感情,,偷竊是原罪,而這種原罪的根源則是物欲,。劇中的導(dǎo)演被一系列的物欲所驅(qū)使,,名譽,地位,,金錢……等等,,他為了這些東西而違背了人倫,執(zhí)迷不悟,;而相對于他,,當(dāng)時整個的美國紐約大都會同樣如此:每一個個體都是物欲鏈的一個元素,層層推進,,鏈接它們的則是一場又一場的悲劇,,有粗有細罷了。每一條物欲連的末端是死亡,,一切終將以死亡而告終,,只是因為他死了,你再也別想從他身上再偷取一點東西了,。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為我們展現(xiàn)的是悲劇鏈的一段,,之后的發(fā)展可想而知。當(dāng)然這里講的金剛也不例外,,它同樣是物欲的犧牲品,。另外在愛情方面由于物欲而釀成的悲劇則更多,近些年以來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伍迪埃倫的《賽末點》以及最近的《卡桑德拉之夢》,。這些影片中,,愛情,親情都被一層厚厚的物欲之油所包裹,看似光鮮,,實則危機四伏,。可怕的是,,一旦時機成熟,,那層油就會燃燒起來,最終將人焚毀,,尸骨無存,。
然而,劇中有一個關(guān)鍵的要素是不得不提的,,它是物欲黑影中心的光斑,,一旦光斑解離而擴散,物欲本身也就會瓦解,。這個要素就是電影史上經(jīng)久不衰的主題:愛,。可以說,,所有的物欲悲劇都可以被愛所修正,,這在很多電影中都有所表現(xiàn):所謂的浪子回頭金不換,說到底是愛的一種感化,。而在這本《金剛》中,,這種愛更是超越了種族,超越了語言,。金剛的腦子很簡單:我喜歡她,,我就會為她笑,為她生氣,,為她悲傷,,為他挺身而出,這都是愛的最直接也是最純真的表達方式,,固然它講的話,,安黛洛一句也聽不懂。還記得劇中有一個細節(jié):金剛和安黛洛在擊敗暴龍之后來到了懸崖上一起靜靜地觀看日落,,當(dāng)安黛洛對金剛一邊說“It`s ……beautiful,,beau~tiful?!币贿呌檬职丛谧约旱男乜?,臉上露出無比幸福和燦爛的笑容時,金剛看似傻傻的望著她,,不明所以,,而其實他早已將這種條件發(fā)射式的傳達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里,所以當(dāng)最后,,金剛在摩天大樓頂奄奄一息時,,他看到遠處美麗的朝霞,就想起了當(dāng)時的安黛洛的笑,,于是他就當(dāng)著安黛洛的面,,用手吃力地在自己胸口按了按,似乎在說:“I Know,,you think it`s beautiful,and Iknow you are very happy now.”金剛在此時依然不忘要逗他所心愛的人開心,,固然它知道自己快要死了;而唯一能讓安黛洛知道此時它自己也很快樂的方法就只有這一個簡單的手勢罷了,。
金剛對于安黛洛的愛是一種類似于童話夢式的愛,,至真至純,而當(dāng)夢醒之后,,一切皆化為虛空,,我們通常會為劇中的這一類愛情而惋惜,但同時又不無渴盼這種愛情,,這才是理想中的境界,,只不過轉(zhuǎn)瞬即逝。無論是《羅馬假日》中的公主,,還是《2046》中的那一個又一個的悲劇女性,,她們有美麗的邂逅,但邂逅終歸是邂逅,,沒有永遠的童話般美好的結(jié)果,,竭力維持的代價是我們永遠的對愛情失去信任,而這就等同于我們對于自己生命的否定,,自欺欺人罷了,。我們都在物欲和真實情感之間尋找平衡點,兩杯水端平,,那樣的愛情就只剩下了如水一般的平淡無味,。當(dāng)然,生活是一個時刻處于動態(tài)平衡的事物,,旦夕禍福,,陰晴圓缺,那里有無數(shù)的頂峰,,但也有同樣多的低谷所填平,,“平淡是真”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而藝術(shù)(不僅僅指電影)則是對每一種精彩的無止境的放大,,換句話說,,是對于人們的潛在希望的一種理想化的過程,。“生活永遠比電影殘酷”,,原因就在于生活不可能一勞永逸,,真正的精彩和感動不是沒有,它們夾在那一長段一長段的平淡之間,,捕捉到了就是一種幸福:愛情當(dāng)然也不例外,。所以在此并不想多談關(guān)于亞德里安?布羅迪的那一個戲分的好與壞。有人說他那是真心去愛,,就像金剛一樣,;而有人也指出他的愛太過于完美化,具有一種“古典英雄主義”色彩摻雜其中,,很虛偽,。但無論如何,我們并不知道導(dǎo)演的真正意圖,,可能彼得杰克遜只是想借這個角色與那個花心懦夫相對比以提高這種反差,,隱含了一定的教育意義;也可能是想表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才是安黛洛的歸宿,,一種平實的真誠,與金剛的傳奇性的愛相對,,是如上所述的以平淡為構(gòu)成而充滿不確定性的精彩的“現(xiàn)實之愛”,。
《金剛》的這一個大大的預(yù)言對于真正理解其內(nèi)涵的人來說其實是釋然大于悲觀的,我們看到的不因僅僅是著一個悲慘的結(jié)局,,不因僅僅是那一個個宏大的電腦數(shù)字動畫,,甚至不因僅僅是物欲社會的殘忍。原因很簡單,,只要看看那幾個金剛和安黛洛對視的鏡頭中,,他們眼神中隨透露出的那種真摯就足夠了,還需要再解釋什么嗎,?還有什么海誓山盟的臺詞可以與此相比的呢,?
一個很明顯的想象是:美國電影的主題傾向與政治是緊閉相連的??肆诸D時代的那種無所不在的高科技炫耀,,大美國主義的霸權(quán)氣質(zhì)到了布什這兒就開始慢慢的衰退了,取而代之的是人性的進一步挖掘,,著眼于切實的人而非虛幻的物,,這就是為什么近兩年好萊塢科幻大片的看點轉(zhuǎn)移現(xiàn)象,在高科技的數(shù)碼技術(shù)背后,,我們慢慢地把主要的目光轉(zhuǎn)移到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應(yīng)該回歸的地方,,例如《超人歸來》中的平民百姓拯救超人,;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蜘蛛俠也會誤入歧途等等?;氐轿恼麻_頭所提到的,,彼得杰克遜的深沉正是這種政治思想變遷的擁護者與執(zhí)行者,而與以往的對于政治的盲從不同,,《金剛》的成功在于它的雙料成功,它成就了彼得杰克遜在電影界和政界無可非議的成功,,同時也成就了一代史詩經(jīng)典的完美重生,。
(作者:07戲文2班 錢正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