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大學封校期間學生享受補貼50元/天”的帖子在網(wǎng)上熱傳,。帖子中注明領取方法為點擊登錄網(wǎng)絡鏈接,輸入學生所在學校、學院等相關信息,,根據(jù)系統(tǒng)提示填寫收款方式等待審核,。對此警方表示,已向有關部門核實,,該帖為詐騙信息,,目前鏈接已無法打開。
玩網(wǎng)需謹慎
詐騙案從未停止出現(xiàn),,詐騙團隊在愈發(fā)壯大,,與錢財有關的一切信息都可能成為他們詐騙的源頭。進入大學后,,同學們對新的生活充滿憧憬和向往,,愿意嘗試各種未曾接觸過的新鮮事物。但與此同時,,不法分子也盯上了大學生剛開始脫離家庭,、對社會復雜知之甚少這一特點,利用各種手段進行詐騙,。因此,,在享受大學新生活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時刻保持警惕,。首先,,我們必須對“敵人”有所了解。
天外飛“騙”
如今,,詐騙手段層出不窮,,有校園貸詐騙,、網(wǎng)絡刷單詐騙,、戀愛詐騙、養(yǎng)老詐騙,、代購詐騙等,,受騙群體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青年學生,。根據(jù)中國青年網(wǎng)調(diào)查:41.53%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或身邊人遇到過金融詐騙。其中,,電信詐騙,、非法校園貸、釣魚網(wǎng)站等詐騙類型最為多發(fā),,比例分別為74.34%,、37.64%和36.06%。
不法分子可能會冒充客服人員引導目標對象一步步走進刷單陷阱中;也可能通過非法渠道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利用電話,、網(wǎng)絡和短信編造虛假信息,冒充熟人實施詐騙,。例如他們從沒有處理過的快遞單,、外賣單上獲得你的姓名、電話,、地址,,甚至借此了解你的生活習慣,使詐騙信息更加可信,;QQ被盜號后,,盜號人會向你的好友發(fā)送類似于“我的銀行卡被凍結(jié),能不能給我轉(zhuǎn)點錢”之類的話語,;詐騙人偽裝成機關工作人員,,說你涉及犯罪,造成嚴重后果,,要把你的錢轉(zhuǎn)入“安全賬戶”,。由于這種行為完全不使用暴力,而是在一派平靜甚至“愉快”的氣氛下進行的,,加上受害人一般防范意識較差,,所以很容易就會上當受騙。

山西大學新聞學院廣告2101班賀若楠同學也不幸成為了受害者中的一員:她在中學時被被盜號的“弟弟”騙了100元,。騙子用她弟弟的QQ賬號與她交談,,并以給游戲充錢導致手機停機為由希望她能為他充值手機話費100元,而那時由于她從未聽說通過手機話費進行詐騙的案例,,再加之對親人的信任,,未經(jīng)核實便輕易將錢轉(zhuǎn)了過去。所幸詐騙金額不大,,沒有造成過于嚴重的損失,。對于自己被騙這件事,賀若楠同學反思道:“應該多了解被騙案例以提高自我防范意識,,騙子正是掌握了我們輕視以及僥幸的心理來進行詐騙,。因此,我們應該多關注網(wǎng)絡動向,,了解并熟知詐騙案例中所使用的詐騙套路,,從而提高自我防范意識,才能從根本上防范網(wǎng)絡詐騙,?!?/p>
如何防范詐騙
提高防范意識,注意甄別詐騙信息。
網(wǎng)絡上有這樣一條總結(jié)公式:人物(陌生人) 溝通(各種通信工具,,見不到面) 要求(轉(zhuǎn)賬匯款)=詐騙(卷錢消失)
牢記這套公式,,同時也多關注時事新聞,了解身邊各種花樣詐騙手段,,擦亮雙眼,,面對疑似詐騙消息時敲響警鐘,切勿輕信,。
大數(shù)據(jù)雖然精妙,,卻也很容易泄露個人信息,讓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機,。因此,,大學生在上網(wǎng)的時候要注意個人信息的保護,切莫隨意透露真實姓名,、身份證號,、銀行卡、手機號碼等敏感信息,,更不要輕易相信陌生短信,、隨意點擊不明鏈接,以防詐騙在不經(jīng)意間找上門來,。

詐騙隨時可能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當我們接收到與我們自身利益相關的不利信息時,切記要保持冷靜,,通過正規(guī)渠道確認該信息是否真實,。理智處事,交往過程中發(fā)現(xiàn)對方疑點或已受騙時,,應及時向老師或?qū)W校報告,。日常生活中可以下載“國家反詐中心”app,對手機安全進行全方位保護,,提高自身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