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我們每個人,,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會幻想自己能夠改變過去好使目前的狀態(tài)更好些,,或者希望過另一種生活、成為另一個人,?!?/p>
——《蝴蝶效應》編劇 麥卡·格魯勃
14歲的埃文躺在沙發(fā)上,雙眼緊閉,,只聽見心理醫(yī)生說:“汽車沒有消失,,只是電影往下這段沒了……” 他死死地咬著牙齒,雙拳像是要陷進沙發(fā)皮里,?!半娪捌聊弧崩镆惠v紅色的轎車想閃電一樣劃過,埃文撲到在草地上,。然后,,沙發(fā)上的他,全身肌肉開始不停地顫抖和抽搐,,血從鼻孔里毫不留情地噴濺出來,!屏住呼吸、睜開眼睛,恐慌,、焦躁,、怯懦布滿了年輕的靈魂……
我們——出生時蜷縮于母親的懷抱、稍大時攥住父親的臂膀,;然后驕傲地喘過氣來,,以為自己可以改變一片世界。然而當命運的蝴蝶開始褪色,,才發(fā)現(xiàn)追尋和逃避只是一種本能——真正的膽識在于自我的發(fā)現(xiàn)和審視!
自我防御
弗洛伊德這樣論述人格中的本我和超我:
本我,,即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沖動和生命力,,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不理會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獲得快樂,,避免痛苦;
超我,,代表理想,,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nèi)化道德規(guī)范,內(nèi)化社會及文化環(huán)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它監(jiān)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追求完美,。
然而本我和超我都是非現(xiàn)實的,,它們隱藏在心靈的深處,既教會了我們?nèi)ハ硎苌?,又促成了自我的心理防御機制,。很多時候,超我與原我之間,,原我與現(xiàn)實之間,,經(jīng)常會產(chǎn)生沖突,這時我們就會感到痛苦,,在不知不覺中以某種方式,,調(diào)整了沖突雙方的關系,使超我的監(jiān)察可以接受,,同時本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種形式的滿足,。人類在正常和病態(tài)情況下都在不自覺地自我防御著。如果運用得當,,痛苦便減輕了,,相反也許會崩潰我們的神經(jīng)。
影片中,七歲的埃文畫下了一副殺戮的場面,,而在之后的情節(jié)中沒有對此進行解釋,。在我看來,這也許就是年幼的缺少父親關懷的埃文代表著個體在自小對成年世界的一種迫切向往的心情,,但生活的殘缺會隨之產(chǎn)生恐懼的矛盾心理,。這就反映在主人公在十四歲那年把一次惡作劇變成了一場悲劇之后,總是逃避去回憶真相,,但他無法逃避同伴的悲傷,,于是他帶著一絲僥幸想象著自己在危險的時候跑去阻止悲劇發(fā)生。但內(nèi)心的恐懼終究不能靠想象抹去,,所以在主人公的又一次“返回”過去的途中,,“害得”自己失去了雙臂,,而朋友們卻得到了幸福,。
我們常常去默認事實,正如影片里從未見過父親的小埃文,,想象著把目睹父親的死亡設置在了第一次與父親的約會時,,那是因為奢望擁有又總是害怕失去;幼年時沒能保護伙伴,,到長大了,,總是幻想與凱麗相會的種種場面,凱麗或是成了自己的女友,、或是怨恨自己而死去,、或是淪落為妓女、抑或是幸福地成為了朋友的伴侶,,那是因為我們試圖把事情變得美好,,即使是已經(jīng)過去的,但總是相信成功的可能與失敗的幾率一樣高,。
影片在刻畫人物的自我防御意識時,,顯得恰到好處,幼年的埃文因為幼稚而坦然面對自己的病情,、少年的埃文因為迷茫而充滿恐懼但不自責,、逐漸成熟的埃文因為希望改變而愈加強迫自己。這一切不僅渲染了恐怖的氣氛,,而且讓觀眾看到了自己成長途中的彷徨,。
追求改變
在人格論證中,除了虛幻的本我和超我之外,,更貼近現(xiàn)實的是真實的“自我”,,即自己可意識到的執(zhí)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既尋求“本我”沖動得以滿足,,又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這部影片,,以一個人物的成長為線索,,加上幾個若有若無、似真似假的人物,,將人不顧一切地企圖改變過去的沖動被一覽無余,。
“蝴蝶效應”本身就是由是氣象學家提出的,意為:一只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后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tǒng)發(fā)生變化,,并引起微弱氣流的產(chǎn)生,而微弱氣流的產(chǎn)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tǒng)產(chǎn)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tǒng)的極大變化。由此說明,,事物發(fā)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影片就是利用這個理論,把一個渺小個體的意愿灌輸?shù)搅艘徽纬砷L史中,。長大后的埃文成為了研究心理學的大學生,,這已經(jīng)暗示了他并不因為自己的病而害怕去面對問題,相反是希望靠自己無解決問題,。當混亂的記憶再次出現(xiàn)時,,他努力去尋找被禁閉的朋友蘭尼;當?shù)弥羧张褱S為妓女時,,他愿意走進她的世界幫她擺脫,;當發(fā)現(xiàn)日記已經(jīng)不復存在的時候,他仍然抓住攝影記錄這唯一的希望,,不肯松手,。
但追求和成功不一定是劃等號的,當蘭尼對他說“躺在這里的應該是你”時,,他驚恐地逃走了,;當妓女凱麗沖他不屑地怒吼后,,他懦弱地失聲痛哭;當影像里呈現(xiàn)的是他不愿接受的事實之后,,他欺騙式地告訴自己還要“救她”,。
于是我們發(fā)現(xiàn),當過去的真實使我們不能接受時,,我們總是希望能改變點什么,,至少能得到些許心理安慰吧。但又有什么手段是可以改變過去的呢,?恐怕只有思想了吧,,可能逃避現(xiàn)實的最好辦法就是讓思想逃離,或是去逐漸承認自己的想象,。但我們中的很多人都無法避免地要去面對想象失敗后的脆弱,、無助,那么此時的人們又該怎么辦呢,?這也許就是這部看似跳躍混亂的科幻影片要提出的質(zhì)疑吧,。
審 視
用詩情畫意的語言來表達審視——像浩瀚的大漠審視變幻的蒼穹、像殘敗的古堡審視沉重的背影,、像垂暮的老者審視多舛的命運,、像壯美的江山審視變遷的歷史,;用簡單的語言來表達審視—— 仔細地,、全面地觀察,然后發(fā)現(xiàn)點什么,。
的確,,沒有審視,就難有發(fā)現(xiàn),。在痛苦中審視,,會發(fā)現(xiàn)孤獨;在閑適中審視,,會發(fā)現(xiàn)空虛,;在奮進中審視,會發(fā)現(xiàn)無知,;在安逸中審視,,會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淪落。
我想,,影片就是想告訴我們這個:當我們盡力去改變過去一直到精疲力竭的時候,,是否應該坐下來靜靜審視曾經(jīng)的一切、現(xiàn)在的部分或?qū)淼男┰S,,最后便會爽朗地傻笑起來,,沖著鏡子里的自己說,,“傻樣兒,這樣又有什么不好呢”,。
當一次又一次地被日記帶回記憶之后,,埃文經(jīng)歷了同伴間的生死離別、愛人的沉淪和消逝,、母親在死亡邊緣憔悴地掙扎,、自己釀造的悲劇和牢獄內(nèi)的畸形生態(tài)……終于到最后,埃文從最后一個夢里驚醒過來,,聽到朋友問:“凱麗是誰,?”他覺得不再“做夢”,生活終于回復了平靜,。當他在街頭遇見了一直“陪伴”他的凱麗時,,他們在不同時間回頭了,注定只能成為遙遠抽象的愛情在此時也顯得溫馨美麗,。
審視自己,,把自己展開、不管過去是否愚蠢盲目——做一次靈魂上的檢閱,,然后痛快淋漓地向淺薄虛偽的自我乃至卑劣的自我告別,。審視,尋找人性中的痼疾,,然后坦然承認:那是“我”做的,,我看到了,我還要繼續(xù)看著,。
不妨問,,做個真正的自己難道不是一種勇氣? (文/周伊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