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具有明顯自傳意味的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的態(tài)度是對童真時代的緬懷,。查爾狄更斯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闭\然如此,在姜文眼里,,即使童年生活在一個波動的時代大潮下,,但不諳世事的他與伙伴們卻是沉溺于軍區(qū)大院的無憂無慮中。而這種恍若如夢般的無憂無慮在姜文考究的影像風(fēng)格下,,更是被放大,,以至于有些刺眼。

姜文獨愛亂世,,無論是他的北洋三部曲還是《鬼子來了》,,他的作品都具備著強烈的時代色彩。而同樣都以孩子的視角,,他對于時代特征的刻畫,,就不像田壯壯在《藍風(fēng)箏》里那樣現(xiàn)實主義,。在他眼里,與其讓黑色填充故事,,倒不如在幽默中以小見大,。就如胡老師上課時,無數(shù)次馬小軍與伙伴的捉弄讓他這樣一個中規(guī)中矩的老師找不到一個作為教育者的尊嚴,。在這里,姜文導(dǎo)演的創(chuàng)作意圖不僅僅是展現(xiàn)青少年調(diào)皮中的戲謔,,其實更多的是以一種戲劇化的手段去調(diào)侃這個俗人當(dāng)?shù)赖臅r代的荒唐,。因為時代氛圍的浮躁,所以教育的神圣性完全被無視,,教師作為精英文化,,卻淪落為牛鬼蛇神,淪落為說笑的對象,。但同樣,,在這樣一個文化暴力的時代里,作為學(xué)生的馬小軍卻嘗不到這種壓力,。鏡頭不斷得作正反打在胡老師與學(xué)生間切換,,在胡老師的勢單力薄以及面露難色的反襯下,感受到的是孩子們無謂的神情,。而陽光作為一種自然光源映射在整間教室里,,更是暗示了對于馬小軍一行人而言,這樣一段混亂的時代對于他們卻仍是陽光燦爛的日子,。

姜文同樣喜歡高漲的情緒,,在他的創(chuàng)作意圖里,情緒的起伏是無聲而又暴烈同時更是被放大的,。在馬小軍被眾人孤立時,,他走向泳池的高臺,這里強烈的大仰角鏡頭造成了一種空間上的沖擊感,,表現(xiàn)了他內(nèi)心情緒的溢于言表,。當(dāng)他在泳池里被眾人按溺著時,姜文又將搖鏡頭與俯仰拍開始頻繁切換,,這里就表達著馬小軍這一形象的掙扎,。水是一種虛無縹緲的載體,象征著亦真亦假的回憶,,而現(xiàn)實中劉憶苦眾人的推搡更強化了這種亦真亦假,,讓觀眾感受到他們的態(tài)度與前文強烈的對比,造成了一種極度的陌生與不真實感,。掙扎著的馬小軍不僅掙扎于朋友的腳掌按壓間,,更掙扎于姜文自己如夢似幻的回憶里,。不禁聯(lián)想到一九六七年的電影《畢業(yè)生》,主人公本也是如此,,他溺于家中的泳池,,再通過音響作用的強化,將人物形象迷茫掙扎的情緒放大到了極致,。而數(shù)十年后的姜文也同樣以異曲同工的方式,,將他對于青春回憶的高漲情緒表達的著為酣暢。

相對于原著《動物兇猛》,,姜文的鏡頭里就不如王朔作品一般殘酷,。影片是陽光又燦爛的,只截取了姜文所憧憬的美好,。無論是共通的米蘭和余北培,,還是多次豎立在仰角鏡頭下的煙囪,還是古倫木腿下的木棒,,不論賦于怎樣的隱喻,,它們所傳遞的信息更多的是表達姜文對童真記憶最美的緬懷。
想到姜文在旁白里說的那句“關(guān)于那段回憶,,具體是什么樣的,,我已經(jīng)記不太清了?!笔前?,昔日奔跑嬉鬧的少年們再度拾起往昔,只能是恍若如夢,。只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即便是歷歷在目卻無從勾勒的蹉跎往昔,,即便是真真假假的斑駁碎影,,也總是能在姜文的鏡頭里感受到鮮明的于今為烈。